中西醫治療改善復健科成效_邱冠中醫師.jpg

線上諮詢  /  官方網站

文章作者: 邱冠中醫師

系統性回顧與綜合分析

這是2022的文章,中國跟英國雜誌BMJ合作的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雜誌(impact factor 4.4)

他將MEDLINEEMBASECochrane 臨床對照試驗中心註冊庫 (CENTRAL) 和中國知網 (CNKI) 自建庫至 2021 1 月,使用與中風復健相關的醫學主題納入中風後復原期間(發病後 14 天)的任何年齡或性別,分為四個面向評估衡量指標:

 

1.依賴性(dependc

Barthel指數、修改版Barthel指數、日常生活活動、綜合功能評估。

2.運動功能

Fugl-Meyer評估、Brunnstrom恢復階段評分、運動誘發電位。

3.憂鬱

漢密爾頓憂鬱評定量表、漢密爾頓焦慮評定量表、傳統中醫憂鬱症狀量表、10項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(CES-D)。

4.吞嚥功能

飲水測試、標準化吞嚥評估、重複性唾液吞嚥測試。

 

研究方法

一共收了10048篇文獻、刪除重複的文章,再從裡面篩選了 8126 篇研究的標題和/或摘要,排除了 7106 篇無關研究。

接著,對剩餘的 1020 篇研究進行全文篩選,並排除了 726 篇未提供全文、涉及動物研究,或未涵蓋隨機對照試驗(RCTs)、中風後康復或中醫(CM)的研究。

因此,最終 294 篇研究被納入定性分析(qualitative)在這 294 篇研究中,又有236 篇因樣本量少於 50,而且未提供適當的比較(即中醫結合西醫(CM + WM)與單純西醫(WM))或相關數據而被排除。

最終共有 58 篇研究(總計 6339 名患者)納入meta-analysis(如下圖)

【中西合療-對比單純西醫治療對中風康復是否有更多益處】

 

延伸閱讀:

綜合分析(meta-analysis)

學士後中醫學系上榜、備考心得分享

 

摘要簡介

在這 58 篇納入研究中,包括 7 篇準隨機對照試驗(quasi-RCTs)及 51 篇隨機對照試驗(RCTs),其中39 項研究比較了西醫結合針灸與單獨使用西醫的效果,14 項研究比較了西醫結合中藥與單獨使用西醫的效果,5 項研究比較了西醫結合其他中醫療法(例如推拿、艾灸等)與單獨使用西醫的效果。

在這 58 篇研究中,使用最頻繁的 10 種中藥為:黃耆、川芎、柴胡、鬱金、當歸、茯苓、桂枝、地龍、白芍和半夏。此外,最常使用的 10 個針灸穴位為:合谷(LI 4)、百會(DU 20)、內關(PC 6)、足三里(ST 36)、風池(GB 20)、廉泉(RN 23)、三陰交(SP 6)、外關(SJ 5)、陽陵泉(GB 34)和曲池(LI 11)。

 

在整體包含病人中風後的依賴性、運動功能、憂鬱情況、吞嚥功能不管是中藥以及針灸都有顯著改善,整體而言,本論文提供了證據表明,中藥(CHM)或針灸與西醫(WM)合併治療可能比單獨的西醫治療在中風康復方面更具優勢,而針灸大部分在中風患者效果又比中藥好,但唯獨在憂鬱情況改善中藥會比針灸更有效,但此研究因為變異性較高,所以詳細還有待更多研究,但確實比單一治療效果好。

【中西合療-對比單純西醫治療對中風康復是否有更多益處】

 

結論總結

總歸來說,與單獨西醫治療相比,中西合療可能對中風康復更具優勢。此篇研究將有助於未來臨床試驗,當然還是要提升研究的嚴謹性並降低一些各組間的差異與偏頗,以更好地驗證中醫與針灸的療效。

相信除了西醫的治療外,透過中醫,不管是針灸或中藥都可以進一步幫助到中風後的病人。

 

參考資料

Would integrated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more benefit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?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房角石藥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