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作者:李承勳 / 台北醫學大學藥化碩士
首先很感謝網站創辦人之一的顥獻邀請我加入一起參與,來分享藥學相關的經驗,不論所學或所聞。
我個人接到這個邀請時,心中是喜憂參雜,我有興趣瞭解藥學,也喜歡與學歷背景相似的人聊天互相交流,但也憂個人寫作能力,理科人寫報告就是觀察、記錄,難有其他優美詞彙,可能會造成讀者們些許無聊,另一憂,筆者心中有個小坎,要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,提供出來的要有所根本或依據,認真看待要記錄下的內容。
這次想跟大家小小分享我的學歷背景、跟工作幾年來下來的一些心得,學經歷沒有對錯,只有走過了什麼,可以用一個輕鬆的心態來記錄。
化學系學習課程
大家好,筆者名字為李承勳,大學就讀淡江大學化學系化學與生物化學組,從系所名稱來看就知道學習的不單是化學還有生物的部分。
眾所皆知化學的應用性太廣,換個角度來看,就是說化學是很多學科的基礎,在淡江規劃上是分為材料化學組以及生物化學組,兩組的基礎科目是相同有機、無機、物化以及儀分。
下邊粗略地介紹四項主科彼此差異: 有機化學、無機化學在學習的是鍵結的形成,與能成就出物質的特性關係,兩者常以物質有沒有「碳元素」作為區分,有碳為有機物、無碳則為無機物的研究領域,但仍有些有碳元素但不為有機研究領域就不細討論;物化全名為「物理化學」,學習能量的計算,會需要數學微積分背景知識;最後一項主科為「儀器分析」,人如其名學習分析儀器的原理與應用。兩組在大三時的必修專業科目就不同,材料化學組學習高分子材料、光電材料......等材料相關;生物化學組就會學習生物相關學科微生物、分子生物生物化學、藥物化學......等生物應用相關。
攻讀研究所&職場先卡位
鳳凰花開,草原新綠、花卉齊放,轉眼來到了驪歌奏響的季節。
大三下學期應是許多人做抉擇的時刻,要不要繼續升學? 或者直接投入職場早早卡位呢? 人們總期待有明確方向,筆者也曾聽過幾場學長姊分享會,網路查過不同前輩的分享,但當年也仍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走。
不過「路是人走出來的」,抱著嘗試的心往考研究所的路走去。孟母當年的三遷告訴我們學習的氛圍很重要,可以試著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讀書會,一起讀有問題可以討論也有一起前進的動力。研究所前一年的招考資訊也要先認識,如指考般,會計算不同科目的加權以增加錄取的機會。
筆者當年對有機化學比較感興趣,且大四選到藥物化學的課程、認識到藥物作用機制,而產生想進一步認識藥物、鑽研藥品合成路徑的想法。故當時我是報考藥學相關的研究所、且所上含有機合成專長的老師,兩者皆滿足的學校。
回到考科準備上,現今各校藥學所考試科目不知道有無改變,當初(2014-2015年)台大藥學所是要考藥物化學、藥理學,招考對象會是藥學系的同學,非藥學的同學若有興趣,則需要透過自行學習或補習班補強這方面的知識。筆者當時報考臺北醫學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的藥學系研究所,兩家都有錄取,但最後選擇北醫作為專業精進的平台。
碩班錘鍊與心態調適
人生充滿了選擇,研究所錄取後又有分不同組,藥學系研究所區分成四組—藥物化學、藥物分析、藥劑及生藥,而筆者在報考時就以背景及興趣取向,已鎖定藥物化學組,選擇完一層又有一層,學院內的教授們各有所長,這就依個人有興趣的去著墨吧!
研究所畢業門檻除了修課、動手做實驗外、也要注意論文的產出。實驗上不乏師長們的指導,非常難得的是可學習文獻檢索、評讀等專業技能,遠非Google關鍵字搜尋這麼簡單。此外,化學領域則有專精的資料庫資源,運用得宜可減少結構搜尋花費的時間,如Reaxys、Scifinder.......等。
實驗這事其實有點苦悶,依學理計劃下,若結果如預期內心會很滿足;但結果不如預期時,要學習內心調適及改變,審視實驗設計有無忽略什麼,學習實驗操作的手法,反應可能要避光、避氧氣或避水氣。如果上述調整都已試過,那只剩一招,調適心態,告訴自己有些東西不適合存在在這世上,剛好遇到了!研究繼續往下走,腦袋繼續思考下個難題。
以上是我個人學習路程的分享,不論是化學還是藥學、甚至是未來工作,都會接觸各種不同領域,有些是全然陌生、在學也不會涉略的內容,如藥廠生產製程、藥廠cGMP優良製造規範,因此,持續自我學習很重要。
各種定理或法規都有制定背後的故事及意義,務必瞭解自己在操作什麼,成果才會富有意義,不然成果可能只是一堆文字或數字寫在一疊紙上面。加油,朋友們!
關於作者 About Author
Facebook: 作者臉書
聯絡資訊: 房角石藥局